關於新的小說,犧牲是其中一個主題。
犧牲這個概念,它的意義是在我的常識之外,越想解釋卻不如突如其來的有說服力。
在以下瑪雅文化中,有宗教儀式的意義在,也連結了政治與商業利益也與擴張家族、擁有多少財產有關。
除了加減乘除的量化,犧牲還有什麼意義呢?
曾經讀過一些神話,講到被分屍的身體,散落各地,長成不同有機體的故事。
細胞分裂。
犧牲與重生也是有些關聯的,也有貢獻至更大群體的意思。
但除了神話,許多文化裡,更多是奴隸或是底層被迫犧牲。
這又怎麼連結到我們的日常?
食物。殺生。
雖然經常是低處的被迫犧牲,但又和神聖連結在一起。
牛頭族之食桌
這是不是一種謊言?
我想像,
那一股信念,似乎真的會接觸到某種神聖。
消融自我還是昇華對模糊不清的我似乎難以定義。
小說中的角色並沒有說清楚,他為什麼這麼做,只有其他生物半鼓勵他做出這樣的行為。
他是腦波很弱嗎?還是他從來對活著就不抱希望?
或是如同之前寫作的主題:回歸本源的渴望。
在寫的同時我也在思考自己,奮不顧身的,如果遍體鱗傷,又如何呢?
如果是犧牲,是哭還是笑呢?在自編自導的宇宙中,我無法屬於誰也不屬於自己。
年紀越大越有這樣的感覺,隨波逐流,時間之河似乎不像在我的宇宙中會出現的場景。
比較像是海,時而平靜或驚濤駭浪,深邃的魚眼睛,時間就藏在這之間。
最後一眼就只有這滿天的星星吧。
協助維齊洛波奇特利(以下簡稱「維齊」)獲得威信的另一重要的原因是與雨神特拉洛克(以下簡稱「特拉」)神聖的聯結,特拉是中美洲眾神中歷史最悠久的神。從特諾奇蒂特蘭大神廟頂上兩位神的雙神廟中,可清楚的看出此聯結,同時也象徵著「火與水」的共存。因火與水是天生無法相容的兩元素,阿茲特克人將它等同於「戰爭」。儘管神廟中大部分的祭品是獻給維齊,但經過考古的調查研究,在遺址中發現了更多關於特拉的塑像,也許透露出人民更熱衷於這位老神。
但至少在公眾生活中,維齊身為國族之神是毫無爭議的。年度最盛大的紀念慶典潘開查里特里(Panquetzaliztil)就是供獻給他的。此節慶意指「高揚的戰旗」,為慶祝豐收時節的到來,舉國上下開始為戰事做準備,此時是向國族戰神祈求的最好時機。人們創作歌曲紀念神明,並一起在神廟的前院載歌載舞。
此節慶以比平常更多的活人祭而引人注目。
絕大多數是由戰士貢獻所擄獲的戰俘。而阿茲特克帝國的另一支柱—商人,也透過捐獻所謂的「沐浴過的奴隸」來表達對維齊的敬意。只有少數習俗可以刻劃出阿茲特克社會殘暴的本性,允許富有的商人以其他人的性命為代價來換取權位,獲得戰士階層所享有的特權。
活人祭的準備在幾個月前就已經展開,想提高聲望的商人買來四位具魅力的男性或女性奴隸,最好具有歌唱或跳舞的天賦。商人之後要花費ㄧ筆很大的開銷,修建房屋,送珍貴的禮物給同行業的長者及有影響力的人,並長途旅行到托奇特佩克(Tochtepec),此地是通往南部地區貿易渠道的商業重心,他必須取悅此重鎮中的貿易財團。
此時奴隸們受到極佳的款待,他們必須在這一年內於主人所舉辦的豪華盛宴中,娛樂貴賓以保住他們作為獻祭的資格。然後,在潘開查里特里節開始前九天,奴隸們要在獻祭給神的泉水中沐浴。隨後展開一系列宗教儀式,直到節日的最後一天達到高潮。
到節日這天,奴隸們在阿茲特克國王和許多的觀眾面前,被引領環繞特諾奇蒂特蘭大神廟四次。之後,他們和主人爬上階梯,通往金字塔頂端的維齊祭壇。到達頂點,商人將他的商品交給等候在那裡的那裡的祭司,祭司將奴隸們橫放在祭祀石板上,挖出他們的心臟祭給神明。
接著便將屍體交還給主人帶回家,舉辦儀式宴會來慶祝。以玉米來燉煮享用,肉則提供給商人的男性親屬,他們皆是被邀請來慶祝此商人晉升為上層階級的。
在奴隸與戰俘的獻祭中,維齊對祭品接受,代表著對捐贈者神聖地位的確認與肯定。身為阿茲特克王國的最高神明,他維護社會秩序的公正,就像他確保帝國的權威一樣。
維齊對廣大民眾要求的忠誠度,不僅只是尊敬,而是很難說明清楚的。從科爾提斯及其後繼者在征服後立即消除此神明的遺跡可看出,就連阿茲特克人本身對此神所懷的恐懼更勝於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