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
序
劉以鬯
不管人類的生活方式怎樣變換,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小說,雖年輕,依舊有其存在的價值。不過,由於電影與電視事業的高度發展,小說家必須開闢新道路。
十九世紀的小說家,只須採用「自根至葉」的手法,將一個「故事」交代清楚,就算上乘的作品了。然而,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只寫表面,忽略樹輪,不但缺乏深度,抑且極不科學。「狄更斯筆下的人物都是平扁的。」E‧M‧福斯特說:「只有大衛‧考柏菲爾似有使其圓形的全圖,但是這個人物的如此易於溶解:令人獲得的感覺仍然是一個肥皂泡;而不是固體。」狄更斯再寫大衛‧考柏菲爾時,著墨濃瀋,經常用自己的活力去搖撼書中人物。結果,自不知不覺中,竟將自己的生命也借給大衛了。縱然如此,大衛‧考柏菲爾這個人物依舊是平面的,讀者可以看到那些表面上的精細,卻無法從其他角度去觀察「他」的靈魂。
狄更斯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小說家,但是那種「自根至葉」的單線敘述絕對不能完全地表現更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與現代人。
到了本世紀初,叔本華、尼采與佛洛伊德的新學說,使小說家在表現手法上,產生了極大的轉變。特別是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使小說家的工作更加吃重了。小說家不能平鋪直敘地講一個「故事」就算,他需要組織一個新的體制。湯瑪士‧曼廣泛地運用哲學的象徵主義,將二十世紀工業社會的衰微視作一種不正常的越軌現象。這個觀點,自他的《布騰勃洛克》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能夠完全地將一幅複雜的心理過程描繪出來的則是M‧普魯斯特。他的《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很長的小說,共有七卷,人物刻劃的精細,令人驚駭。有人認為:「這是一本混亂的書,組織很壞,沒有外在的定型;不過,由於內在的和諧,使它的混亂仍能凝合再一起。」於此可見,內在真實的探求成為小說家的重要目的已屬必須。J‧喬也斯的《優力西斯》已完全反傳統的面貌使讀者借見到了新的方向。這是一本以意識流手法為主的長篇小說,以冗長的篇幅寫一九零四年六月十六日那一天中發生在杜柏林的事。
意識流這個名稱首先出現在心理學家W‧詹姆士的文章裏。不過,第一個在小說裡運用意識流手法的則是E‧杜牙丹。杜牙丹的方法後來與V‧吳爾芙在《浪》中表現的「內心獨白」極其相似。「內心獨白」與意識流本身自思想的默誦上、在知覺上、在感受上都略有不同。
「內心獨白」與「意識流」都是小說寫作的技巧,不是流派。小說家在探求內在真實時,並不是非運用此種技巧不可的。作為一個現代小說家,必須有勇氣創造並試驗新的技巧和表現方法,以其追上時代,甚至超越時代。
許多人以為探求內在真實是一種標新立異的主張,其實,這是歷史的必然發展。寫實主義的沒落,早已成為普遍性的現象。
寫實主義,要求作家通過他的筆觸「將社會環境的本來面目完全地再現」,這樣做,其效果遠不及一架攝影機所能表現的。現代社會是一個握縱複雜的社會,只有運用橫斷面的方法去探求個人心靈的飄忽、心理的幻變並捕捉思想的意象,才能真切地、完全地、確實地表現這個社會環境以及時代精神。寫實主義所採用的技巧與表現方法,都不能做到完全的地步,雖然不至於背離事實,但也只侷限於外在的、浮面的描寫。
我們目下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苦悶的時代,人生變成了「善與惡的戰場」,潛意識對每一個人的思想和行動所產生的影響,較外在的環境所能給予它的大得多。
五四以來,大家對小說一直有個固執而又膚淺的看法,認為摹擬自然的寫實主義的小說才是「正統」的小說;反之,即屬標新立異。這樣的觀點,恕我直率地指出,實在是錯誤的。
文學史上所記載者,無非是各種「主義」的此消彼長的演變,如果沒有「新的」代替「舊的」,文學本身就將永遠停留在某一個階段的水平上了。我們當然不能否定某一部作品在它的時代中所具有的特殊意義以及它在整個文學史上所占有的一定的位置,但是我們也沒有理由反對一切新的、具有創造性的作品出現。
這本《酒徒》,寫一個因處於這個苦悶時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識份子怎樣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生存。
如果有人讀了這篇小說而感到不安,那也不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情。
這些年來,為了生活,我一直在「娛樂別人」;如今也想「娛樂自己」了。
一九六二年十月十六日於香港北角
謝謝以鬯我的心被撫慰了